close

html模版清明節的習俗及來歷? 清明節全國各地習俗及傳統習俗盤點(圖)
2017年4月4日是清明節,清明節有哪些習俗?地方不同,習俗也不一樣,北方踏青悠閑享受無限春光,南方祭祖掃墓沉浸濃濃哀思,小編整理瞭全國各瑪爾濟斯飼料推薦地清明節習俗及十大傳統習俗,詳情如下:

清明節掃墓

上海清明節習俗

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、踏青,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。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,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、嘉興等地為主。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,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。

此外,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。其主體由糯米粉制成,經青艾(草頭汁)調和而呈綠色糕團,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。食用時保留瞭寒食的習慣。對上海人而言,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。

河北清明節習俗

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 早清明,晚十一(農歷鬼節) 。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瞭,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瞭。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。

福建清明節習俗

福建閩南並不一定隻在清明節掃墓。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,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,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,客傢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。方式是,清理完墳墓環境後(如雜草、樹木),先祭拜土地神,然後祭拜祖先。祭拜完後在墳墓上,用小石頭壓上 墓紙 ,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。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,隻吃冷的潤餅,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。

四川清明節習俗

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,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(二王廟廟會)(成都都江堰)。

山西清明節習俗

清明節上墳,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、不化紙,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,有 清明墳頭一片白 的說法。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,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。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,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。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,晚上在傢中焚燒冥錢冥帛。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,舊俗上墳要帶酒肴,祭畢祖先,便在墳地裡飲食,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。晉南的聞喜等地,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,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。晉中的介休等地,上墳時供品為面餅,形如盤蛇。回傢後將面餅放在院裡,吹曬幹以後再吃。老人們講究可治病,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。

晉南地區上墳後,回傢時要拔些麥苗,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。晉北地區多插柳條。還有的地方,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。

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,中夾核桃、紅棗、豆子之類,稱為子福。取意子孫多福,全憑祖宗保佑。傢傢還要做黑豆涼粉,切薄塊灌湯而食。鏟萎蕤草,在炕席上搓拉,名曰驅蠍。晉東南地區,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。婦女要用描金彩勝(頭飾)貼在兩鬢。 晉北地區,習慣生黑豆芽,並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餡食用。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,俗稱 攤黃兒 ,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,要接女邀婿,俗稱 清新火 。

臺灣的清明節風俗

臺灣的清明節既有大陸的風俗習慣,又有自己的特點。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,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後,已有2000多年歷史。由於這時風和日麗,空氣清新,百花爭艷,萬物復蘇,天清地明,所以《群芳譜》稱之為 清明 ,並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。在臺灣,清明節是一年裡所有節日中很重要的節日,這一天是要放公假的。 清明不回厝無祖 ,指的是清明節不回傢掃墓掛紙的人就等於沒有祖先,即使在外窘困沒有路費回傢的人,這一天也想方設法回傢掃墓。

臺灣的清明節也叫掃墓節,傢傢戶戶都要在祖墳上 掛紙 和 培墓 。一般在清明節前,人們由一傢的長輩率領,帶著鋤頭、鐮刀、酒、祭品等到自傢祖先的墳墓上掃墓,一般分成 掛紙 和 培墓 兩種掃墓儀式。 掛紙 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 壓紙 、 壓墓紙 ,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黃白紙,或紅黃藍白黑五色紙壓在墳上,表示子孫已經祭拜過祖墳。掛紙時,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。掃墓的同時,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(有一塊小石碑),一方面是慰勞,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。 培墓 的時間多在清明節前夕,先要用鋤頭或鐮刀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清除,加以培土整修,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,則必須重新描寫,使其煥然一新。

清明節傳統十大習俗

1、清明節的習俗:掃墓

中國歷史上,寒食禁火,祭奠先人,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瞭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。就是到瞭今天的社會,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:鏟除雜草,放上供品,於墳前上香禱祝,燃紙錢金錠,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,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。

2、清明節的習俗:踏青

清明時節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。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。傳說,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瞭。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,陽春三月,生氣始盛,萬物萌生,人們走出屋門,來到野外,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,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,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。

3、清明老犬飼料節的習俗:蹴鞠

蹴鞠,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,球皮是用皮革做成,球內用毛塞緊。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,戰國時期流入民間,至漢代更成瞭軍中用以練身習武,並列於兵書。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,經常出現 球終日不墜柴犬飼料推薦 , 球不離足,足不離球,華庭觀賞,萬人瞻仰 的情景,《宋太祖蹴鞠圖》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。杜甫的《清明》詩中寫到, 十年蹴鞠將雛遠,萬裡秋千習俗同 ,也說明瞭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。

4、清明節的習俗:插柳

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,民間有折柳、戴柳、插柳的習俗。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,可拿在手中把玩,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,也可帶回傢插在門楣、屋簷上。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。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,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。宋元以後,人們踏青歸來,往往在傢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。

5、清明節的習俗:放風箏

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。在古人那裡,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,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: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。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,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,等風箏放高時,就剪斷風箏線,讓紙鳶隨風飄逝,象征著自己的疾病、穢氣都讓風箏帶走瞭。

6、清明節的習俗:蕩秋千

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。秋千,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。它的歷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後為瞭避忌諱,改為秋千。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,再拴上彩帶做成。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,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,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。

7、清明節的習俗:蠶花會

蠶花會 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,過去清明節期間,梧桐、烏鎮、崇福、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。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,活動頻繁,有迎蠶神、搖快船、鬧臺閣、拜香凳、打拳、龍燈、翹高竿、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。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,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,極具水鄉特色。

8、清明節的習俗:拔河

早期叫 牽鉤 鉤強 ,唐朝始叫 拔河 。它發明於春秋後期,開始盛行於軍中,後來流傳於民間。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。從那時起,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。

9、清明節的習俗:鬥雞

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,鬥雞由清明開始,鬥到夏至為止。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,見於《左傳》。到瞭唐代,鬥雞成風,不僅是民間鬥雞,連皇上也參加鬥雞。如唐玄宗最喜鬥雞。

10、清明節的習俗:植樹

清明前後,春陽照臨,春雨飛灑,種植樹苗成活率高,成長快。因此,自古以來,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。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 植樹節 。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。

20709F066D759DDC
arrow
arrow

    ocs990e8k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